湾 碧 故 事

日期:2017-03-0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黄光辉点击:2994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前    言

  美丽富绕的金沙江畔,

   有一个美酒飘香的地方。

   那里有傣家人的热情好客,

  那里有傈僳人的刚毅大方。

   那里有彝族人民的无微不至,

   那里有苗族同胞的勤劳善良。

   那里是“国际长漂”起漂点,

  那里是“青哥红妹”的故乡。

   那里有三月初七“窝巴”盛会,

   那里有银丝彩带碧水一湾。

   那里可闻金沙水拍观奇景,

   那里可赏攀枝花开分外香。

   那里有一醉二饱的包谷粒酒,

   那里有香甜可口的米酒“练肝”。

  那里有只醉主人不醉客的甜“劳岔”,

  那里有糯米白酒拌高梁。

  欢迎您—远方的亲人来做客。

   欢迎您—八方的朋友来观光。

  傣家小卜哨双手端着美酒等您喝,

   傣家绿皮冒撒下吉祥水祝您平安。

   哪里是美酒飘香的地方?

   那里就是我最最可爱的湾碧乡。

   注:“窝巴”傣语:鱼的聚会。“小卜哨” 傣语:小姑娘。“绿皮冒” 傣语:小伙子。

   第一章

   湾碧概况 地理环境

   湾碧傣族傈僳族乡位于百草岭北坡水系,金沙江南岸。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8公里,东与永仁县万马、永兴接壤,南与桂花乡相邻,西与三台、铁锁两乡毗邻,北临金沙江与华坪、永胜两县隔江相望。全乡总面积556平方公里。

   湾碧,从古到今以地理位置释意定名,取其地处百草岭北坡一大河流汇入金沙江湾道,且山高林密、江水碧绿之意。全乡居于百草岭北坡,地势由西向东北倾斜,以帽台山下大羊窝子彝族村(海拔3657米)为最高点,傣族村寨灰拉表村(海拔1023米)为最低点。有7个村委会46个以彝族为主的多个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聚居在百草岭北坡山脚周围,属高山冷凉地区。有5个村委会的18个傣族聚居的自然村和4个村委会的19个傈僳族聚居的自然村居住在金沙江沿岸地区,属燥热河谷地区。

    人口民族

    1998年撤湾碧区,成立湾碧傣族傈僳族乡,辖12个村委会、124个小组、4447户,属于贫困民族乡镇,干燥河谷地区。湾碧乡境内有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白族六种。其中:彝族占22.8%;傣族占19.9%;傈僳族占10.8%;苗族占0.9%;白族占0.4%。 全乡民族分布:傈僳族的分布小厂六个村民小组全部是傈僳族、还有巴拉的陆家湾、腊务堵的麻地箐、纳那的顺山、碧拉乍的万家坪等。彝族主要分布于碧拉乍、冷山、文宜拉、倮拉、新村、腊务堵上片几处;傣族主要分布在腊务堵下片,白坟坝村的立溪甸,高坪子村、巴拉村和纳那村委会;苗族集中在高坪子村的油房沟、瓦房子、上下笆焦湾;白族人口主要是由大理迁至碧拉乍定居的杨氏家族。

   气候特点

   湾碧乡立体气候明显,可以分为三个气候带:高山几个村委会属高山冷凉地带,中部几个村委会属中海拔地带,沿江几个村委会属干热河谷地带。根据立体气候的优点,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山上核桃,山下花椒,林中牛羊,江中水产,江岸热果,兼顾冬早”的发展思路。

  经济状况

   湾碧乡由于气候的优越,高山片的经济主要以核桃和花椒为主。中海拔地区主要以烤烟为主。沿江地区主要以畜牧业、热带水果、甘蔗红糖、冬早作物为主。全乡呈持续均恒发展。    

   历史沿革

   湾碧的傣族高坪子村、巴拉村一线的是唐代南诏国时期自滇西宝山迁入,纳那、腊务堵、白坆坝村的立溪甸小组一带的是在南诏征长中自景东先迁入元谋,清朝初年又从元谋迁入湾碧乃至沿金沙江其它县乡。自迁入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傣族处在封建的当地头人的统治之下,一直延续头人制部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傣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水利、气候等自然优势,发扬勤劳朴实的精神,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傣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古以来,傈僳族人民一直繁衍生活在金沙江边的小厂、巴拉、腊务堵一线, 后又迁一部份至高坪子的李笛么和碧拉乍的万家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傈僳族处在封建的当地头人的统治之下,一直延续头人制部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傈僳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发扬勤劳朴实的精神,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傈僳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彝族和汉族、苗族一直敷衍生活在百草岭山脚和中海拔地带。碧拉乍白族是清朝中区从大理招亲定居下来的。

   民族文化资源

   傣族: 湾碧乡的傣族有独自的历史文化,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服装文化:傣族人穿的服装仍保留着古式傣族的传统服饰。火草筒裙是当地妇女最流行的穿着,它是傣族妇女从山上采集来的火草,经过加工纺织成的。腰间裹上一条又宽又长的羊毛带,头上包一条两边绣花,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泡珠制成的束成帕子;胸前系一块棱形的刺绣宝肚,身上穿的是紧身“蚂咋衣”,既短小又无纽扣,除保持傣族紧身短袖的特点外,袖口较为宽大并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衣服背后还挂着一对鸡心形的刺绣荷包。男人穿的是用火草制作的马挂。

    饮食文化:最具有特色的是“橄榄参”,每逢杀年猪,傣族村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多了一道特殊的菜。他们割下上等的猪瘦肉,细细地剁成肉沫, 放一些花椒、辣子面,放入葱、姜、蒜、芫荽等左料,混合倒入盆中,再把橄榄树砍来,削去外皮,刮下橄榄树中层皮舂细,漂洗后放入肉中,加上适量的盐、醋、酱油、味精、小甄酒拌匀,放十分钟后就可食用,味道香、脆、凉爽可口。这就是傣家人常用来招待贵客特殊的一道菜,名叫“橄榄参”。此外“骨头参”也是村寨里人常食用的风味小吃。它的主要原料是用猪脊梁骨剁细,加适量花椒粉、姜丝、小甄酒、食盐等,搅拌均匀后,装入坛子,封闭三个月后就可食用,味道香辣可口。还有一道菜叫“猪肝酱”,是用猪舌头、肝、肚子、肠子等用油炸黄后,放入花椒、辣椒、姜、蒜、小甄酒、盐拌匀后,装入坛子,封闭半年后,捞出来吃,味道香辣可口,是傣家人吃饭时必不可少的两道调味品,能增加食欲,没有其它菜也能吃饱饭。

   居住文化:傣族人喜欢水和喜欢石头。喜欢水是因为他们爱美和经常在水中撮鱼。爱石头是因为在燥热地区用石头砌筑成墙的住房挡风,避沙且凉快。傣族居住地大多在石头较多的地方,连村名也与石头有关联,如:岩波落、石头窝等。近年来,全部都改换成了土墙瓦屋面,装修一新,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好,移民搬迁的大好机遇,好多还建成了具有傣族风格的混凝土砖房。

   傈僳族: 服装文化:傈僳族人自己种麻、纺麻,织麻布缝衣服穿。穿的服装仍保留着古式傈僳族的传统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渐由棉布代替麻布。不论男女都打赤脚,男性都穿黑色大裆裤,女性下穿黑色裙子,身穿黑色满巾长衫(衣领、袖口绣花边),头包黑色帕子,全身体现出傈僳族人的朴实、豪放。

    饮食文化:傈僳族以包谷为主粮,秋收时在家门搭棚架晾晒,食用时用小手磨磨碎,分出粗、细两种,细面做成“烤烤饭”,粗粒煮混高粱做白酒食用。肉食主要有猪、鸡、羊。蔬菜极少,多靠采集野菜,一般很少吃油。平时爱喝“盐茶”,每天分早、午喝。“盐茶”制作,先在陶茶罐中放入茶叶、盐巴,炒黄后加水,煮沸即成。再从坛子里面用葫芦瓢打出包谷和高梁制的白酒,一家人围着火堂吃盐茶,喝白酒,算是吃早点了。中午,也是吃盐茶、喝白酒,但多了一样用包谷面煮成的“烤烤饭”。常常在傈僳族人家的灶头上看到两排挂着的大口缸,全家人一人两个口缸,一个是喝茶的,一个是喝酒的,从不拉乱用。有客人来,傈僳族人是很热情的,会另外拿准备好的大口缸让客人吃盐茶、喝白酒。凡到傈僳族农家吃饭,一般不能把口缸里的白酒喝完,如你喝完,主人会连续加酒,可以连坛子都抱出来支着打喝,直到你喝不完为止,表示你这次喝不完,下次再来喝。傈僳族人每到办红百喜事,都实行“三大”,即大块烧柴、大砣吃肉、大碗喝酒。傈僳族人喜欢喝酒、抽烟。孩子生下地满三天,就要向婴儿口中喷三口酒、喷三口烟,以示长大后人人会喝酒,个个能抽烟。老人过世后,还要向死者口中喷三口酒、喷三口烟,以示生不带来,死要带去,表示儿女们的一片孝心。

    居住文化:傈僳族居住简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大都居住在岩洞中。其后,才逐渐移到较为平缓的地方居住。房屋不定向,亦不组成较大的村落。深山老林,凡有涓涓细流之水处,便有一两家人居住。房屋不立木柱,常以石头垒砌成墙,以茅草盖顶。正房一般分2间,1间为卧室,暗处供有巫师绘制的祖先画像;1间为客室,设有火塘。一般在正房对面盖畜厩,饲养猪、羊。大门外侧,往往有木架(包谷楼),用以露天堆放包谷等物。近年来,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好,住房逐渐都改换成了土墙瓦屋面,并且装修一新。特别是碰到了千载难逢的移民搬迁的大好机遇,沿江片的各民族都住进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混凝土砖房内。

    民族传统歌舞 歌:彝族梅葛,左脚舞,唢呐,四弦二胡。傈僳族“喊魂调”、“迎亲调”等,舞有跳合脚等。傣族有“四季歌”、“过年调”、“迎亲调”、“送亲调”、“十二月调”、“撮鱼调”等等,土生土长的傣族舞有“老鸹洗澡”、“采花舞”、“撮鱼舞”等,器乐有葫芦丝、巴乌等。 民风民俗 傣族: 婚俗: 傣族的婚俗与汉族大同小异, 都是自由恋爱,请人说亲。接亲时要请人唱“嫁姑娘调”、“迎亲调”等。 丧葬:傣族推行土葬,老人去世, 儿女一律不穿鞋子,不进厨房、不上楼,儿子还身背刀壳和砍刀(睡觉也不摘下),直到七日满。在七日内孝子孝女吃饭都由亲友,邻居煮熟后端给吃,孝子孝女白天晚上都去堂屋里陪伴老人的遗体。送葬时请匠人念经、唱“送魂调”。

    傈僳族: 婚俗: 傈僳族的婚俗一般是自由恋爱,然后求父母习俗亲。婚礼与汉族无大的差异,只是要吹“葫芦笙”, 大块烧柴,大碗喝酒,大砣吃肉。 丧葬:傈僳族推行土葬。老人到50岁,便备棺木。临终由其子抱着“接气”,落气时给死者含碎银、喷三口酒、喷三口烟、洗澡、剃头、剪指甲和穿寿衣入棺,并向亲戚报丧。儿女披麻戴孝,在堂屋的棺木旁守孝、啼哭。堂屋门外请人唱“喊魂调”、“哭丧调”还要有人说笑、有人喝酒,院坝里组织亲友打跳、欢乐,表示欢欢喜喜送老人上路。七日后儿孙全部回来“烧孝”,把所披戴的孝布一并收拢到坟山上烧掉。还要杀羊请来帮忙的亲友吃饭。当天的羊肠肚不能清洗干净,若洗干净了,还要特别在羊肉锅内放上几粒鲜羊粪。羊肉要砍得大砣些,放入锅内涨一涨就捞出来吃。

      第二章

     湾碧故事

       山的故事

  百草岭颂

   百草岭的山高耸入云

  难怪他

  堪称彝州屋脊 百草岭的山雄伟挺拔

  正是他

  留下不少神话 百草岭的山美丽神奇

   是因为

   有山花烂漫

   有绿草装点

  有冰雪的洗礼

  有灿烂的阳光

  有彩云环绕

  有百鸟作伴

   有日出的千里晨熠

  有日落的万丈霞光

  百草岭的花争奇斗艳,

  百草岭的花万紫千红,

  五月的百草岭绚丽多彩

  五月的百草岭山花烂漫

   马樱层层红似火

  杜鹃片片艳如霞

  梁顶山茶红艳艳

   箐边核桃吊吊长

 羊奶果花角对角

  五月瓜花扭成索

  朵衣开花呈八瓣

  素子开花成砣砣

   巍巍百草岭

  高峰帽台山

  三山分四箐

  五月开百花

   六色花世界

   七彩显云霄

              白虎山传奇

   顺百草岭北坡山脉迎金沙江直下,到碧拉乍的地方凸出了一座山梁。山梁的南面呈一个马鞍形,朝北方越来越高,形成了一道锥形的山体。山的北方就显得相当高而且相当陡,山脚下的对面有一个300多户1000多人的大村庄,这个村子就是碧拉乍大村,我的老家就是这个村子的。大村左侧的百草岭河中有一个很大的水潭,当地人把这个水潭叫做“小龙潭”,从小龙潭顺山直上一条山箐,叫“勒索箐”。箐到山梁的地方有一座虎形石头像,面向北方,威严的坐立着。听老人的老人们讲,不知什么年代起,这座山就被叫做“白虎山”。当然,也听老人的老人们讲,关于这座“白虎山”还有不少传奇的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没有农户的,山高箐深,古树参天。大小野物成群结队,经常出没,时而到河边喝水,时而在山前嬉戏,可以想象当时的这个地方一定是个世外桃源,可惜只是想象也只能想象。不知哪年的哪月哪日,远方两个张姓和万姓的猎人追猎到了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猎物较多,准备在这里守几天的猎。他们在这里找了一处出水而平坦的地方在周围支了扣子,在中间支了锅灶,安顿了下来。他们在出水的地方淘米来煮饭,白天休息,晚上守猎,几天下来,收获不小。但是,吃的粮食不多了,所以准备回去,决定明年再来这里守猎。

    第二年守猎的最佳时节,他们又来到了这里,他们惊奇的发现,去年淘米时落下的谷粒,竟然长出谷子,而且成熟得相当好。他们高兴不以,这里竟然还可以栽种谷子,可以长期在这里守猎了,一边守猎一边还可以种粮食吃。这两个张姓和万姓的猎人立即返回老家,带了妻儿来到这里长期安顿下来。从此,这里有了人烟,年复一年,树叶发了又落,落了又发。不知过了多少年,周边的村民搬的搬迁来,嫁的嫁来,就成了一个大村子。可能是“守猎凹子”的意思,这个村子就叫“碧拉乍”。如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碧拉乍,好山凹,张万二姓来开挖,本是金线吊葫芦,葫芦腾上结金瓜”。说明碧拉乍是个好地方,是张万二姓来开挖起家的。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这里出现了一些牛鬼蛇神、山妖水怪、小干龙。常常兴妖作怪,残害百姓,毁坏庄家,弄得当地百姓家破人亡,民不聊生。这件事情被灶君如实上奏了玉帝,玉帝觉得事情严重,他爱护生灵,关心凡人。立即问众位大神,谁能解当地凡众于危难。如来佛献计说:收复众妖不难,就怕天长日久,其他妖怪又来作乱,需派一位有威力的神到那里守护365天,可保百姓平安。玉帝又问派谁合适。如来佛答那里作乱的都是些牛鬼蛇神、山妖水怪,只要派一位白虎神去就行了。玉帝当即派如来带着一只白虎出发了,白虎看见一条长长的绿色带子,问如来那是什么,如来说那是金沙江。白虎又看见一顶帽子的周围插着一些花,又问如来那是什么,如来说那是百草岭帽台山。

     总之,一路上白虎是看见什么问什么,不知不觉来到了碧拉乍的上空,一神一虎按下云头,站到村对面的山梁上,看到山上山下,村中地头被群妖糟蹋得惨不忍睹。 白虎立刻大吼三声,吓得群妖缩回自己的洞穴。如来向白虎交代:你就在这座山上镇守就行了,你是百兽之王,顺便也封你一个山王,你好行使权力,管山管水,管百兽。赐你一条抽妖鞭,群妖作怪,你就用抽妖鞭抽它们。但是,如果365天以后,也就是天上过了一天以后,你还不能驯化收复好山妖水怪小干龙,你就不能回天庭了。如来生怕白虎到处乱跑,不务正业,就作法把白虎钉在了山顶上。周围的小妖小怪,一是怕抽妖鞭,二是怕白虎的吼声震昏或洞穴震垮,所以也就不敢随意出来作乱了。这里慢慢地又开始有些恢复,人们去的去守猎,干的干农活。

    白虎边理行着职责,边计算着时间,时间是一天天过了,百兽和群妖也一天天被驯化,它也一天天高兴着,等365天时间一到就可以回天庭了。今天到了第364天,等过了今晚半夜子时,就完成了使命。凡间的今天就是除夕夜,也就是过大年,山下边家家户户灯笼高悬,爆竹声声。白虎那个气啊,心想:你们倒好,吃香的,喝辣的,让我在这山顶上凉飕飕的看你们吃喝,成什么事,等过了半夜子时,我就回天庭吃山珍海味去。不过我还是提醒一下这些凡人,对门的山上还有我的存在,想到此,它轻轻哼了一声。人们才想起来对门的白虎山王,家家赶紧端出上好的美酒香茶盘福斋饭,祭拜白虎山王。白虎高兴起来了,心想:我辛辛苦苦守护你们一年了,你们祭拜我,我喝你们一家一口酒,吃一家一坨肉是应该的嘛,反正过了子时无事,明天回去也成。就大吃大喝起来,一直吃喝到亥时,才觉得头昏眼花,打起盹来。时间快到子时时,突然山脚的河里水声阵阵,洪水四溢。原来是一条不识好歹的小干龙过年酒喝醉了发酒疯。白虎酒都吓醒了,赶紧里起抽妖鞭向小干龙刷下去,小干龙是刷着了,但子时以过了一刻。

     白虎气得要死,心想:你不让我回天庭,我也让你永世不得翻身,就用鞭尖把小干龙栓住并打了一个死结,另一头紧紧拉在手中。小干龙确实倒在水潭里不能翻身。小干龙在的水潭就是现在的“小龙潭”,白虎用抽妖鞭留下的痕迹,变成了一条箐,就是现在的“勒索箐”,白虎坐着的山,当然名正言顺叫“白虎山”了。 话说,后来的“小龙潭”还会显灵。只要天太干,长时间不下雨,人们就会到小龙潭抬石头冲进水里,不等冲石头的人跑到家,倾盆大雨就来了。还有一次,有一个人准备到“小龙潭”边砍树来改板,刚砍下第一釜,就砍断了自己的脚。 话又说回来,一直以来当地人相当祭拜白虎山上的白虎,特别是打山将(打猎人)更是以山王来崇拜。逢年过节要拜,出猎前要拜,守猎回家用猎物祭拜。周边的彝族人更是把虎看作先祖来供奉——尽管只是一个石头。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今天石虎依然在白虎山上面向北方,威严地坐着。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淋,就不在是白色的了,周身长满青苔,变成了青灰色。不管怎么说,“白虎山”的得名正融合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