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板凳山举办原生态火把节

日期:2014-09-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楚雄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点击:1747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为充分展示彝族原生态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保护传承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1日,楚雄市板凳山举办原生态火把节活动,项目有: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彝族歌舞乐展演、民族体育活动及彝族饮食文化、特色产品交易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对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彝族毕摩文化传承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的年节,作为彝族传统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它也是毕摩文化集中展现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楚雄的火把节,自古以来,民间有祭“塞扭”、祭“彝族六祖”、祭“毕摩祖师”、“祭火神、撒火把”等众多活动。

21日这天一大早,由毕摩、大号队、羊皮鼓舞队、三弦葫芦笙队及彝族父老乡亲百余人组成的祭祀队伍从岔河村出发,过彝门,爬上“叫魂山”,举行火把节祭祀活动。

1、祭“塞扭”

 “塞扭”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神,掌管天下万物,护佑地方平安。板凳山“塞扭”神像为石头雕刻,两旁立有男女童子。毕摩祭祀后,彝族同胞依次燃香叩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2、祭“彝族六祖”活动

据彝文献记载,阿普笃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是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统称六祖。阿普笃慕的长妻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封武侯、乍侯。二妻能以咪咚,生慕雅热、慕雅卧,封糯侯、恒侯。三妻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封布侯、默侯。祭“彝族六祖”是彝族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

3、祭“毕摩祖师”活动

彝族毕摩有自己的“祖师”。祖师是谁,彝族民间并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位。滇、川、黔、贵四省区彝文经典中亦无这方面的记载。但各风一俗,各地都有自己膜拜的毕摩祖师。在楚雄市,主要膜拜的是普安、做安、贾瓦、杵玛等几位毕摩祖师,板凳山祖师殿仅供奉一位毕摩祖师,膜拜“呗西”、“舍西”,有泛指的意味。

4、“祭火神、撒火把”活动

彝族是崇拜火的民族,火传承着彝族的文明,延续着彝人的创造精神,一年一度火把节,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一天,“祭火神、撒火把”是必不可少的。清早,毕摩叩拜天地,请火神降临,守护村寨;

当夜幕来临,毕摩手舞足蹈,边跳边唱,祭火迎火,彝族群众撒火把,寓意“除秽安吉,护佑平安”。

二、原生态歌舞展示、传承活动

1、羊皮鼓舞展示活动

流传于楚雄市广大彝族聚居地区的羊皮鼓舞是一项集祭祀、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彝族土主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楚雄市彝族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羊皮鼓舞边跳边吟边唱,唱词包含了民族历史、民俗礼仪、农耕祭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内容,具有记述历史、传播知识、教化后人的文化功能。

2、彝族大三弦舞传承展示活动

彝族大三弦舞是楚雄彝族聚居地区广泛开展的歌舞形式,舞蹈节奏分明,舞步欢快,情绪热烈、奔放,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舞蹈起源与原始宗教信仰、生产、狩猎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既保存了原始的特征,又吸收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内容,经过在彝族中的世代传承,成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

3、彝族葫芦笙舞传承展示活动

葫芦笙舞是流传于楚雄彝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它是由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歌舞艺术,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多以男子每人一个葫芦笙围圈边吹边跳,妇女则在外围携手上下甩动,踏步作伴舞,舞者人数不限,均由一名领舞引领舞蹈套路的变化和节奏。舞蹈以走步、跺步、勾膝、折腿、转体、倾身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彝族葫芦笙舞的舞蹈动作,大多取材于劳动、生产动作及动物形态。它是歌、乐、舞三位一体,并融合了彝族民间诸多文化、习俗的综合艺术,在楚雄市彝族地区流传广泛、艺术性较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彝族“阿苏嗻”歌舞传承展示活动

 “阿苏嗻”说唱是楚雄彝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是当地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每逢开街庆典、民族节日、讨亲嫁娶、起房盖屋、新居入宅、过年、篝火晚会等等彝族同胞都要拨动弦子,唱起彝家“阿苏嗻”,形成彝族“有集会必有歌舞”的风格。“阿苏嗻”说唱内容十分丰富,有开天辟地、天文、地理、气候、牧猎、伦理道德、处世、持家、婚恋、嬉戏等等内容的。按其演唱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阿苏嗻说唱艺术可分为青棚调、仁义调、苦情调、情歌对唱等多种形式。

5、彝族大号传承展示

大号、筒子均为彝族吹管乐器,也称“过山号”。用薄黄铜片为材料制作。全长约1.6米,由碗口、套管组成。通常在重大庆典场合或迎接宾客时使用,筒子与大号交替吹奏,大号以“班”为单位,每班号由一支筒子、两支大号共三人组成,发号时,交替吹奏三遍。用循环换气法吹奏,不同气息吹不同的音、可发五度音。音色浑厚、尖历,可传至数里之外。

三、民族体育类活动

1、磨担秋

磨担秋是彝族传统的娱乐竞技活动之一,一般在年节或火把节时举行。届时,在坪坝上立一根高约一米、直径约五十厘米的木桩为轴心,顶端削得象磨轴一样,然后取一条同木桩一样粗、长约六米的横杆,居中一洞套在木桩顶端上,可以灵活转动。因

为形似磨,又象秋千,故称“磨担秋”。玩磨担秋时,两端人数相等,一般一至二人,男女均可,开转时一同跃起攀着横木两端,趴着或坐在杆上,用力朝同一个方向蹬踢地面,使秋千飞转不停,同时借蹬地时弹起的一瞬间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十分精彩。

2、“斗鸡”比赛

彝族“斗鸡“,中国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其基本运动形式是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胜。这一基本运动形式在民间是以童年游戏出现的,趣味十足。

3、双拐比赛

双拐竞速运动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性较强的正式比赛项目,起源于民间,是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双拐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只1.40米高的杆、脚踩在30至40厘米的踏蹬上,“双拐”是现在的名称,以前叫做“高脚”和“高跷”。

4、扭扁担比赛

扭扁担彝族传统体育活动,赛者双方各自握好扁担一头,各自用力向相反方向扭转。比赛一般采用三打两胜制。

由于一整天都下着连绵细雨,有许多山寨的彝族同胞难以赶来,但板凳山火把节活动场地依然十分的热闹。磨担秋高高地甩起,快速地旋转;大号、筒子震天地轰鸣;笛子、三弦与彝歌此起彼伏,伴随毕摩清脆的摇铃声,彝族同胞们环圈围火、笙歌乐舞,整个彝山沸腾了,好一片欢乐的海洋。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